——讀《矛盾論》《實踐論》有感
在辦公室的日常工作中,我常面臨這樣的困境:反復修改的材料文稿、突發變動的會議安排、同時安排的各類緊急任務等,系統研讀到毛澤東同志的《實踐論》與《矛盾論》后,讓我撥開了焦慮的迷霧,懂得了秘書工作的本質路徑。
在知行循環中淬煉秘書素養。《實踐論》深刻闡釋了“實踐—認識—再實踐”這一螺旋上升的認知規律。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,正如毛澤東同志斷言:“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,你就得變革梨子,親口吃一吃。”秘書工作,本質上就是一個持續循環的實踐過程:從接收任務(實踐)、理解意圖(認識),到制定方案(再認識)、具體執行(再實踐),每一步都在深化著我們對工作本質的理解。每一次會議的組織、每一份公文的起草、每一次調研的安排,都是“實踐論”方法論在現實土壤中的生根發芽。我深刻體會到,秘書工作能力無法僅靠書本習得,它是在無數次“吃梨子”的實踐中錘煉出來的。為什么提交的報告材料常被批評“脫離實際”?為什么會議安排總有失誤?為什么無法理解領導的真實意圖?這些問題的逐漸修正正是《實踐論》所揭示的“實踐—認識—再實踐”的生動演繹。每一次失誤后的復盤、每一次成功后的總結,都在無形中推動著認識層次的提升與工作方法的優化。
在復雜系統中把握工作樞紐。《矛盾論》揭示出世界萬物皆在矛盾運動中發展變化這一根本法則。作為身處樞紐位置的青年秘書,我的工作本身就是各種矛盾的交匯點。當一份文件在多個部門間流轉往復,當不同領導對同一事項提出相異要求,當緊急任務與常規工作相互擠壓——這些無不是矛盾運動的鮮活表現。面對多項緊急任務同時壓來,《矛盾論》教會我們以“望遠鏡”般的洞察力去分析問題,“如果是存在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,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”。它強調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這不僅是一種認識論,更是青年秘書必備的思維利器。在秘書崗位的歷練中,我逐漸體會到“冷熱辯證法”的精妙:既要冷靜分析問題本質,又需對工作保持飽滿熱情。譬如處理領導交辦事項,既需要以“冷”的眼光識別主要矛盾——抓住任務核心目標,又需以“熱”的姿態協調各方力量推動執行。在錯綜復雜的信息迷宮中,唯有找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節點,才能找到推動全局工作的最優支點。
知行與矛盾的辯證統一。將“兩論”精髓熔鑄于工作,形成了我的三重方法論自覺,即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預見、從機械執行到創新解題、從碎片操作到系統建構。辦公桌上常翻的《矛盾論》扉頁,我抄錄著這樣的心得:“在收發傳遞中見天地,于字斟句酌處觀人生”。青年秘書的成長之路,恰是《實踐論》知行循環與《矛盾論》矛盾轉化的交響曲。同時,“兩論”所昭示的方法論,也為我在新時代的成長提供了根本遵循,面對國企改革深化、數字化轉型、復雜外部環境的多重挑戰,作為一名青年秘書,更需掌握矛盾分析與實踐檢驗的辯證統一,更要求在紛繁事務中精準識別主要矛盾;還要以“摸著石頭過河”的實踐勇氣,大膽探索新的工作模式,如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公文流轉效率,在服務企業改革攻堅中體現秘書工作的價值。
《矛盾論》與《實踐論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璀璨結晶,其所蘊含的哲學智慧穿透時空,為我們照亮了前行之路。在百年變局交織、企業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的今天,我們更需以“兩論”為思想武器,在紛繁復雜的矛盾中錘煉洞察力,在永不停息的實踐中鍛造真本領。(蓋雨曦)